2011“多彩貴州踏春行”采訪團走進晴隆(圖)
參觀大廠彩玉。 |
采訪團與彝家姑娘合影。 |
精選拍攝角度。 |
紀(jì)錄精彩瞬間。 |
觀看青苗《格妮角抓旮》表演。 |
彝族舞蹈《阿妹戚托》。 |
晴隆宣傳部長劉凡林陪同采訪團實地采風(fēng)。 |
亮點黔西南訊 4月12日,“多彩貴州踏春行”采訪團在晴隆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劉凡林的陪同下,來到黔西南州最后一站——晴隆,親身感受晴隆濃郁的民族風(fēng)情和24道拐厚重的歷史文化。
采訪團一行首先在晴隆山草場觀看具有東方踢踏舞美譽的彝族舞蹈《阿妹戚托》、青苗《格妮角抓旮》展演。極富地方民族特色的演出,給采訪團一行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不時對演出報以熱烈的掌聲。
被譽為與愛爾蘭《大河之舞》齊名的彝家姑娘出嫁舞《阿妹戚托》令遠道而來的記者們大飽眼福。來自南方都市報的韋中華說:“我們走過很多地方采訪過很多舞蹈。但這樣完完全全原生態(tài)的彝家舞蹈還是第一次見。這兒的彝家姑娘們完全靠心靈感應(yīng),以整齊劃一的舞步,完成了以足傳情這樣一種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實在難得可貴!
其間,采訪團還參觀了晴隆“大廠彩玉”奇石展。
隨后,采訪團一行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聞名遐邇的歷史彎道-- 24道拐時,大家不由歡呼雀躍、不停地用手中的攝像機、照相機紀(jì)錄下24道拐的險峻雄奇,深深為24道拐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巧奪天工的布局設(shè)計所折服!采訪團紛紛合影拍照,留下這美好的記憶。
24道拐公路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性標(biāo)識,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國際援華物資經(jīng)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達昆明后,必須經(jīng)滇黔公路線上的“二十四道拐”咽喉要道,才能運到抗日前線,因此被譽為“國際援華生命線”,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24道拐已成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國務(wù)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nèi)外旅游愛好者熱衷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結(jié)束晴隆縣的采訪,2011“多彩貴州踏春行”黔西南組的采訪也畫上了圓滿句號。
(楊 浩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