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到“24道拐”觀光和駕車體驗游客達5萬人次(圖)
晴隆“24道拐”景觀。 |
“24道拐”---“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掛牌儀式。 |
廣東客人組團到“24道拐”考察采風。 |
縣人武部組織民兵徒步走在歷史的彎道上 |
省體育局局長蔡國祥舉旗發(fā)車 |
縣外組隊參觀。 |
云南游客。 |
在“24道拐”觀景臺牧羊的群眾 |
中央電視臺《世界地理》頻道攝制組在“24道拐”觀景臺拍攝。 |
晴隆“24道拐”抗戰(zhàn)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位于晴隆縣城南郊,國道320線2345公路樁前100米處。古稱“鴉關(guān)”,這里雄、奇、險、峻,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民國24年(1935年),由工程師鄒岳生領(lǐng)隊,再度進行勘測設(shè)計;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長曾養(yǎng)甫督工動工修建,次年竣工。從山腳至山頂?shù)闹本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60米;在傾角約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順山勢而建,該路段蜿蜒盤旋至關(guān)口,全程約4公里,有效路面寬約6米。 “24道拐”盤山公路,堪稱險峻公路建設(shè)史上的杰出典范。從關(guān)下仰望,如巨龍欲飛;在關(guān)上俯瞰,似蛟龍下山。是中美兩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歷史的真實寫照,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大后方唯一的陸路運輸線及國際援華物資的大動脈,被譽為“中國抗戰(zhàn)的生命線”,又稱“歷史的彎道”。2006年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州十八景”之一。 去年3月,“24道拐”抗戰(zhàn)公路,被貴州省委、省政府授予“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緊接著,在山城晴隆隆重舉行了2010年貴州省汽車短道拉力錦標賽(晴隆站)暨晴隆“24道拐”汽車爬坡賽。該賽事吸引了眾多的自駕車愛好者和周邊縣市的觀眾前來參與體驗和觀光旅游。許多自駕車友在參加完比賽后,在自已的博客上寫下了眾多深刻的體驗感言。 今年2月,晴隆縣以承辦貴州第六屆旅發(fā)大會晴隆分會場和影視劇《二十四道拐》拍攝為契機,打造文化旅游知名品牌,推動全縣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大發(fā)展。傾力打造以“24道拐抗戰(zhàn)文化”為龍頭的歷史文化等5張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