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晴隆大山深處走向國際舞臺的“阿妹戚托”(圖)
2011晴隆·三寶彝族‘火把節(jié)’暨第二屆“阿妹戚托”舞蹈大賽開幕式
晴隆·三寶彝族“火把節(jié)”暨首屆“阿妹戚托”舞蹈大賽現(xiàn)場
原生態(tài)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展示
三寶鄉(xiāng)學生展示彝族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
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諶貽琴看望表演“阿妹戚托”的彝族姑娘
亮點黔西南訊 近年來,黔西南州晴隆縣三寶彝族鄉(xiāng)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從晴山大地深處走向外面的世界,被譽為“東方踢踏舞”。連日來,隨著一部少數(shù)民族風情本土故事片《阿妹戚托》在美麗如畫的黔西南州晴隆縣開機拍攝,該片名以當?shù)刈罡惶厣拿褡屣L情舞蹈命名,更加直觀地表現(xiàn)出晴隆彝族文化特色,凸顯少數(shù)民族風情故事影片。將使其“阿妹戚托”更加蜚聲國內(nèi),名揚國外。
晴隆縣三寶彝族鄉(xiāng),是貴州省唯一的一個彝族鄉(xiāng),位于縣城東南54公里處。海拔1400—1800米,居住彝、苗、漢三種民族。共有1010戶4600余人,少數(shù)民族占總?cè)丝诘?8.2%。這里山清水秀,山山樹成林,處處竹成箐;而且山多、洞多、水多,凡山有洞,凡洞有水,山泉縱流。
世居三寶的彝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自己的勤勞、勇敢和智慧,不僅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歷史,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為豐富民族文化寶庫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至今仍然流傳在三寶彝族鄉(xiāng)的“阿妹戚托”,就是黔西南彝族獨有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中的一枝奇葩。
“阿妹戚托”,是一個在晴隆三寶彝族鄉(xiāng)及相鄰的彝族聚居村寨中,流傳有500多年歷史的民族民間原生態(tài)舞蹈。它源于當?shù)孛褡宓霓r(nóng)事活動和日常生活,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和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舞蹈“阿妹戚托”可在村民們堂屋里跳,在庭院里跳,在寨子的敞壩里跳……。
三寶彝族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于1956年在參加全省民族文藝會演時被選派到北京,在懷仁堂為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演出;該舞演員文少卿、毛子才、文銀二、車銀多受到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周恩來總理設宴款待,并獲“授給各民族的優(yōu)秀藝術寶藏”獎旗。
1995年,由州歌舞團依據(jù)采風所得編創(chuàng)的《阿妹且朵》曾跳到意大利去,參加意大利世界民族民間文藝會演。當“東方踢踏舞”的腳步叩響西方“藝術之都”舞臺大門時,令西方人嘆為觀止;在“黃果樹”杯2007“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中演出成功,獲得銀瀑獎,使它一夜出名,得到更多的贊譽。
2007年,三寶彝族鄉(xiāng)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被正式列入貴州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晴隆縣力求將全省獨一無二的“阿妹戚托”打造好,打造精,打造美,詮釋出彝族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其藝術魅力被公認為中國民族舞蹈藝術寶庫中的奇葩。
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自身具有無可估量的審美價值。這種在彝族同胞中世代傳承的舞蹈,12個基本動作全部來于生產(chǎn)生活,印證了“藝術源于生活”這一科學論斷;它是一個婚俗舞蹈,具有原生態(tài)舞蹈中的“生命崇拜”這一顯著特點,婚嫁在人們的生活中是為了傳宗接代,男婚女嫁在人類生活中是一件大事;在情感表現(xiàn)上,“阿妹戚托”不溫不火,娓娓表達出來的是姐妹濃情。
人們可能要問,他們遠離城市,而且是生活在貧困的大山之中,她們何以能懂得這樣多道理?其實,他們和其它民族一樣,都是這種世代傳承的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當彝家姐妹們從小學習這種舞蹈時,她們就從老一輩那里學到了這些道理。一個民族民間舞蹈,能這樣進行家庭道德教育,對于我們要建立和諧社會的時代來說,是一種無字的教科書。
2007年11月,三寶彝族鄉(xiāng)學校被貴州省教育廳、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授予“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教育項目學!。之后,晴隆縣三寶學校開設了民族舞蹈體育課程,從娃娃抓起,把《阿妹戚托》舞蹈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珍寶進行保護、傳承和推廣。
2010年3月,首屆(云南)大理巍山南詔文化節(jié)隆重開幕。晴隆彝族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應邀參加,在活動中閃亮登場,獲得了首屆“金虎杯”全國彝族原生態(tài)歌舞樂精英邀請賽前5名的好成績。
2010年8月6日,以舞會友,火把傳情,晴隆三寶彝族“火把節(jié)”暨首屆“阿妹戚托”舞蹈大賽在三寶彝族鄉(xiāng)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彝族同胞、特邀嘉賓和當?shù)厝罕?萬多人參加盛會。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已成功申報為全國地方性節(jié)慶。
2011年1月26日在北京舉行的“魅力校園”第十一屆全國校園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頒獎儀式上,晴隆縣三寶彝族鄉(xiāng)民族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在全國各地上千名同學參加的這場視覺盛宴角逐中,力壓全場,榮獲金獎。
據(jù)學校負責傳授該舞蹈的柳順方老師介紹,自2007年下半年以來,三寶彝族鄉(xiāng)中心學校聘請兩名民間藝人和一名教師對彝族舞蹈文化資源進行收集整合,編成歌曲,在三年級至八年級的6個班級中開設“地方體育課”,每周1至2節(jié),舞蹈教師專門對彝族學童教授舞蹈。
如今,《阿妹戚托》成了晴隆縣遞給世界的又一張名片,它與國家重點文保單位《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zhàn)公路》一起,一張物質(zhì)的,一張文化的,兩張名片展示出晴隆深厚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底蘊,在對外宣傳晴隆,推動晴隆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上,一定能起到更好、更大的促進作用。
隨著第六屆貴州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大會召開臨近和2011晴隆•三寶彝族‘火把節(jié)’暨第二屆‘阿妹戚托’民族歌舞大賽落幕,原本在大山深處自娛自樂的“阿妹戚托”,完成了它一次又一次涅磐,將借此良機從大山深處走向山外廣闊的世界。
(陳亞林 攝影報道)
![](/images/ldqxn_w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