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中美學者到晴隆“24道拐”參觀考察
60位中美學者到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zhàn)公路參觀考察
廖飛賀登祥陪同
12月8日,出席貴陽“太平洋戰(zhàn)爭與中美關系”國際研討會的60多位中美專家學者來到晴隆“二十四道拐”進行參觀考察,重溫和見證中美軍民攜手共同抗日、聯(lián)合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這段光輝歷史,加深對“二十四道拐”在二戰(zhàn)中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認識。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李捷,中央黨校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教授宮力,史迪威將軍的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等專家學者參加了參觀考察活動。州委副書記、興仁縣委書記廖飛,州委常委、副州長賀登祥陪同參觀考察。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中美開始攜手打擊在華日本侵略者。1945年3月26日,由美國隨軍記者約翰·阿爾貝特拍攝發(fā)表的“二十四道拐”老照片——長長的車隊沿著“二十四道拐”呈“S”狀的陡峭山路,從幽深谷底向險峻山頂緩慢爬行運送物資。照片所顯示的是一幅奇?zhèn)プ拷^的景象,成為中美盟軍團結抗戰(zhàn)壯舉的象征而轟動世界。照片上所表現(xiàn)的是二戰(zhàn)時期中國國際大通道運輸援華物資的艱險,同時也反映了中美兩國軍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抗擊法西斯的不屈不撓精神,“二十四道拐”也成為“史迪威公路”的一個形象標識,被稱為“歷史彎道”。2006年5月25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二十四道拐”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揚中外,是著名的旅游景點。國內(nèi)外游客紛至沓來,領略“二十四道拐”的雄奇險峻和重溫當年中美盟軍團結抗戰(zhàn)的壯舉。
當天,薄霧籠罩的“二十四道拐”顯得更加雄奇險峻、神圣而莊嚴,中美專家學者們登上觀景臺憑欄遠眺,見證了中美聯(lián)合抗擊法西斯光輝歷史的這段象征。學者們表示,“二十四道拐”是一部偉大的藝術珍品、一面歷史的鏡子、一座自由的豐碑,通過實地參加,更加直觀地了解了歷史,更加體會到和平、友誼的來之不易。大家紛紛合影留念,把這段珍貴的歷史留存和記錄。
作為史迪威將軍的外孫,美軍上校軍官,約翰·伊斯特布魯克表示,“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象征,下一步將竭盡所能致力于對“二十四道拐”的研究、宣傳、開發(fā)。宮力建議,要把“二十四道拐”周圍的生態(tài)保護好,把“二十四道拐”維護好,并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二十四道拐”的宣傳推介力度,讓“二十四道拐”在新時期發(fā)揮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旅游最佳目的地的等作用,促進地方經(jīng)濟社會更進一步向前發(fā)展。
隨后在晴隆舉行的歡迎午宴上,賀登祥代表州委、州政府向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向他們介紹了我州的基本情況和“二十四道拐”的相關情況。他說,各位專家學者相聚雄奇險峻的“二十四道拐”,重溫這段見證中美軍民共同抗日、聯(lián)合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難忘的精彩歷史,這對于推介晴隆“二十四道拐”、推動中美戰(zhàn)略合作關系健康發(fā)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他還代表州委、州政府向國內(nèi)外知名的抗戰(zhàn)歷史研究學者、向世界證明所在地在晴隆的戈叔亞先生授予黔西南州“榮譽公民”稱號。
午宴上,宮力向活動協(xié)辦方晴隆縣贈送了研究二戰(zhàn)、“史迪威公路”和“二十四道拐”的相關書籍和論文等禮品。(張英文)
![](/images/ldqxn_w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