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謨縣王母街道“四輪驅動”給力基層組織建設
亮點黔西南訊 黔西南州望謨縣王母街道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以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實施村支書“領頭雁”工程、建設群眾工作站(室)、創(chuàng)建小康村(社區(qū))“四輪驅動”,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水平,推進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一是全面排查,實抓支部工作。以“向惰政宣戰(zhàn),做勤政先鋒”為主題,嚴懲“軟、弱、渙、散”不正之風。共清理了3個空殼支部,并請示對相關支部進行撤并。通過民主評議黨員村干部工作,對得票低、群眾意見大、反響差、不履行黨員干部義務的,提出處理意見,按組織程序嚴肅進行處理,堅決把不履職、不合格人員免除干部職務并剔除黨員隊伍。二是不留情面,嚴處違法違紀行為。始終堅持對不正之風和違法違紀行為采取高壓態(tài)勢,發(fā)現一起必糾正一起、發(fā)現一起必通報一起、發(fā)現一起必查處一起。2014年以來,對1名違反社會道德的村支部書記進行了免職,對1名違規(guī)收取群眾低保資料費的組干部進行了警告并責令其限期退還相關費用,對遲到、缺席會議的4位干部在街道范圍內進行了通報批評和勒令整改。
實施村支書“領頭雁”工程。一是嚴格把關,抓好支書選任。通過嚴把選任標準、優(yōu)化來源結構,精心組織實施第九屆村級黨組織換屆選舉工作。選出8名村(社區(qū))支書,其中女干部1人,生產大戶或致富帶頭人2人,高中以上學歷6人。二是注重培訓,發(fā)揮支書作用。通過健全培訓、管理等機制,幫助村(社區(qū))支書開闊眼界、拓展思路、緊跟時代,提升推動科學發(fā)展、帶領群眾創(chuàng)業(yè)帶富的能力。三是實行星級評定。對村常委干部實施“星級評定•差額報酬”的差異化考核,打破過去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工作局面,激發(fā)村(社區(qū))支書抓班子、帶隊伍、促發(fā)展、建小康的精氣神。通過評定,村(社區(qū))支書隊伍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顯著增加,精神面貌也有了極大改善。
建設群眾工作站(室)。一是通過整合便民服務站(室)資源,在街道和8個村(社區(qū))設立了9個群眾工作站(室),搭建為民服務、便民辦事平臺。同時,在群眾工作站(室)的管理服務上下功夫,建立“街道領導班子帶班、村(社區(qū))常務干部值班接訪”制度,明確工作日內街道必須有1名領導班子、村(社區(qū))必須有1名常務干部坐班接待群眾、為民辦事、調解糾紛,切實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服務,讓群眾辦事找到門、尋到路,保證群眾為事滿心而來、舒心而去。二是通過開展街道領導班子一周一下訪、民意直通車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村入組、走家串戶,手拉手、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為人民群眾提供服務。
創(chuàng)建小康村(社區(qū))。一是充分發(fā)揮黨建幫扶作用。2014年共有州掛幫干部2人、縣派駐第一書記4人,督促他們結合工作實際,積極到村開展黨員培訓、幫助謀思路、出點子,為聯系村(社區(qū))解決群眾反映較為突出的辦公設備、人畜飲水、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等問題。2014年以來,駐村干部和掛幫單位在解決群眾反映較為突出的民生問題上下功夫,累計為群眾辦理好事實事20余件。二是實施同步小康規(guī)劃。街道自去年10月成立以來,按照縣委、縣政府同步小康建設的總體部署,成立了同步小康摸底調查工作組,對轄區(qū)內各村(社區(qū))人口基本情況、地理條件、群眾收入來源、產業(yè)、基礎設施現狀及發(fā)展優(yōu)勢等進行詳細的摸底調查,按照“三個一”方案的思路(即:“一村(社區(qū))形成一個調查報告、建立一個產業(yè)項目庫、制定一個發(fā)展方案”),形成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積極與部門對接落實和實施項目,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yè)發(fā)展,發(fā)展實體經濟、解決財政空殼村問題,力爭2020年與全省、全州、全縣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劉鵬 付乙 報道)
![](/images/ldqxn_w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