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女孩帶著弟妹撐起一個家:我不想成社會負(fù)擔(dān)
貞豐12歲女孩帶著弟妹撐起一個家,面對愛心時她說:
“我不想永遠(yuǎn)成為社會的負(fù)擔(dān)”
如敏三姊妹正在吃飯。
仨孤兒組成的可憐之家
12月22日的五里崗村,氣溫越來越低,行走在村里小道上的人們打著寒顫匆忙往家里趕。
站在通村的公路上,放眼望去,坐落在半山間林茂深處錯落有序的房舍里,有兩間搖搖欲墜的破瓦房,與美麗的村莊顯得并不“般配”,這兩間破瓦房就是程如敏仨孤兒的家。
推開剛裝不久的木門,約50平方米的室內(nèi)顯得空曠和凄涼,一張陳舊的木桌上放著一個還亮著燈的電飯鍋,右邊的墻角處,是一個嶄新的鋁皮碗柜,其次再無多余的擺設(shè)。
“叔叔請坐!”見有人進(jìn)屋,一位身高約1米、頭發(fā)凌亂的小女孩端著碗,從另一間小屋走了出來,同記者打著招呼。五里崗村主任李碧志說,這位小女孩便是程如敏。
記者看到,不足10平方米的廚房里,擺著一個嶄新的“北京爐”,爐子上放著一個正煮著薯片的鐵鍋,旁邊放著一個辣椒水和幾個空碗,程如敏的兩個弟妹圍著鐵鍋吃得津津有味。
廚房雖小,卻因無其他多余的家什而顯得寬余,后墻用塑料膠紙擋著的窗戶吹進(jìn)來一股股的寒風(fēng),任憑火爐里的火再大,他們?nèi)栽诎l(fā)抖。
程如敏告訴記者,母親梁文飛是2010年3月份病逝的,沒想到父親程廣錫剛把他們拉扯到今年的10月,又因生病離他們而去。“今年已經(jīng)20歲的大哥多年前因家庭貧困而外出打工,母親病逝時回來過,父親病逝就沒有再回來,也沒給家里寫過信,至今杳無音訊”。
在程如敏的心里,她很希望哥哥早日回家,與她們共患難,同努力,早日從困境中走出來。
補(bǔ)助款為其建起平房
“平時你們吃的糧食和蔬菜哪來的?”記者問。
程如敏答道:“大米、衣服、棉被都是國家給的,縣里、鎮(zhèn)里和村里的領(lǐng)導(dǎo)時不時也會按時給我們送吃的和穿的來,有時是叔媽和叔爹送來”。
據(jù)程如敏講,她家里的床、碗柜、電燈、電線都是表姐夫石付紅送來的,北京爐、煤、鐵鍋是附近對門山羅蔭塘(地名)的潘劍叔叔花500元錢給她們買的。
記者了解到,程廣錫一家一直被龍場鎮(zhèn)黨委、政府列為重點幫扶和監(jiān)控對象,一家人全被納入了低保。今年初,鎮(zhèn)黨委政府又通過國家危改項目為其解決了2萬元建房補(bǔ)助款。
李碧志告訴記者,在程廣錫生病住院期間,村支“兩委”和當(dāng)?shù)厝罕娡豆ね秳,幫助程廣錫家挑磚、搬運鋼筋和水泥。“那幾天,每天都有20多人前來幫忙,而且都是各自回家吃飯”。
程如敏的叔爹程廣賽回憶說,今年10月房子快建好時,其兄弟程廣錫就病得不行了,臨終時惋惜地說:國家的政策這樣好,除了每個月給他們家發(fā)放幾百元的低保金外,還要花錢給他們修房子,他真不想死。
程廣錫病逝后,龍場鎮(zhèn)黨委書記王仕祥、副書記孟凡瑞極為重視,不時到孤兒程如敏家中看望,并指定專人與其結(jié)成幫扶對子。
面對現(xiàn)實勇敢地生活下去
“會煮飯嗎?”記者問。
程如敏答道:“會,在我的帶動下,7歲的妹妹程如慧也會,平時我去讀書都是妹妹在家?guī)У艿苤箫垺?rdquo;
“讀幾年級了,成績好嗎?”記者問。
程如敏答道:“五年級,成績中等以上。”
程如敏告訴記者,她平時忙完功課后,就教妹妹和弟弟識字寫字,同時教他們學(xué)會堅強(qiáng),勇于面對困難。“我要好好努力學(xué)習(xí),爭取考上大學(xué),成就一番事業(yè)來報答曾經(jīng)幫助過我們的好心人”。
記者了解到,就在冬至的前一天,龍場鎮(zhèn)黨委政府的干部又給程如敏一家送去了300元錢和120斤大米,貞豐供電局及龍場供電所也給她們送去600元錢。
“我知道社會各界非常關(guān)心我家三姊妹,就因為這些關(guān)心,讓我更加堅定信心,勇敢地生活下去,撐起這個可憐的家,決不像我哥一樣,遇到困難就退縮。”程如敏如是說。
記者看到,火爐邊,只有3歲的程如龍坐在凳子上,翻著一本舊書,邊翻邊抓自己的小手,而7歲的程如慧則在一旁說:“小龍,這兩個字讀‘溫暖’”。</P><P> 就在程如龍反復(fù)看著書上“溫暖”二字時,程如敏激動地對記者說,每一次好心人到她家看望她們時,她心里就會這樣想:“我不想永遠(yuǎn)成為社會的負(fù)擔(dān)。”(王波 尤立憲)
![](/images/ldqxn_w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