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36項38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入圍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
省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
我州36項38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入圍
本報訊 (記者 張英文) 近日,省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在全省224項315處非遺項目名錄中,我州有36項38處入圍。
此次公布的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包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其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0大類152項、174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9大類72項141處。
我州入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有6大類16項17處:傳統(tǒng)音樂1項2處,即晴隆縣的苗族口弦、冊亨縣的苗族口弦;傳統(tǒng)舞蹈1項1處,即晴隆縣的苗族回門舞;傳統(tǒng)戲劇1項1處,即安龍縣的梓潼戲;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4項4處,即貞豐縣的苗族手毽、普安縣的布依族“朵茍”、冊亨縣的布依族山龍、望謨縣的布依族“耍吉籃”;傳統(tǒng)技藝6項6處,即興義市的羊肉粉制作技藝、興義市的鐵器制作技藝、貞豐縣的布依族長號制作技藝、晴隆縣的月琴制作技藝、普安縣的布依族銀飾鍛造技藝、冊亨縣的土香制作技藝;民俗3項3處,即興義市的陳氏古幡會、貞豐縣的苗族“搭橋”習俗、貞豐縣的苗族“竹憑”習俗。
我州入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的有6大類20項21處:民間文學1項1處,即望謨縣的亞魯王;傳統(tǒng)音樂5項5處,即望謨縣的布依族山歌、貞豐縣的布依族小打音樂、晴隆縣的彝族吹打樂、晴隆縣的苗族蘆笙調、晴隆縣的盤江小調;傳統(tǒng)舞蹈2項2處,即興義市的金錢棍舞、普安縣的阿妹戚托;傳統(tǒng)戲劇2項2處,即貞豐縣的布依族花燈戲、冊亨縣的儺戲,傳統(tǒng)技藝7項7處,即冊亨縣的苗族蘆笙制作技藝、普安縣的苗族蠟染技藝、貞豐縣的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興義市的布依族糯食制作技藝、冊亨縣的紅糖制作技藝、貞豐縣的布依族紅糖制作技藝、普安縣的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藝,民俗3項4處,即普安縣的彝族服飾、普安縣的布依族服飾、晴隆縣的布依族服飾、普安縣的苗族采花節(jié)。(來源:黔西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