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盤江鐵橋(抗戰(zhàn)橋)將原址提升14米(圖)
橋上的鋼梁雖然生滿黃銹,卻依舊袒露著壯士一般寧折不彎的骨骼。
盤江鐵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仍驕傲地屹立在一江激流之上。
亮點黔西南訊 日前,記者在黔西南州晴隆縣文體廣電旅游局獲悉,省文物局、省移民局、貴州黔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貴州北盤江電力有限公司、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貴州江河公司和安順地區(qū)、黔西南州16家相關單位,在關嶺縣召“馬馬崖一級水電站庫區(qū)盤江鐵橋文物保護方案審查會”,商議審查盤江鐵橋文物保護單位在原址上進行整體提升的實施方案。
盤江鐵橋(又稱抗戰(zhàn)橋),位于睛隆縣城東25公里與關嶺縣界河的北盤江上,始建于明崇禎元年(1628),素有滇黔道上“咽喉”和“滇黔鎖鑰”之稱,是古今兵家的必爭之地。該橋原用30根鐵索以承重,每邊3根鐵索作橋欄,起圍護作用?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黔滇公路作為滇緬公路的延伸線,承接大量國際援華軍用、民用運輸物資。為保障抗日后方交通暢通無阻,1938年10月,西南公路運輸管理局成立盤江橋工程處,仍在盤江鐵索橋原址,改建跨度為48米的盤江鋼桁橋(長50米,寬4米,凈跨30米),載重量達到10噸,很快成為日軍飛機轟炸的目標。1941年6月8日,日軍出動9架飛機將橋梁炸毀,交通一度中斷。所幸的是,盤江鋼桁橋建成后,一次次地擋住了日軍飛機的轟炸,像巨人的手掌一搬托著穿流不息的車輛,將成千上萬噸軍用物資運往抗戰(zhàn)前線,為中國最后階段的抗日戰(zhàn)爭立下不朽的功勛。如今,這座修復后的盤江鋼桁橋,經過60多年風雨的洗禮,仍驕傲地屹立在一江激流之上。
馬馬崖電站庫區(qū)正常蓄水位為585米,20年一遇洪水回水位589.1米,為保證通航和保護文物主體,需將該橋整體提升14.1米(保證20年一遇洪水時有8米通航高度),并滿足人行荷載。為此,各級政府和有關單位,對馬馬崖電站庫區(qū)的盤江鋼桁橋文物古跡的實施方案尤為重視,多次邀請省州文物部門的專家學者進行論證和評估。在保護文物原貌的基礎上實施整體提升,該橋將不拆除原橋任何部件,新橋索鞍門架加大升高至606.5米,相應的向兩岸延伸至設計位置澆筑錨固墩。設計接力為175噸,其中含橋體自重48噸,人群荷載350kg/m3,計53噸。
據了解,東西兩岸原有炮樓、崗亭和石刻,不影響通航和施工,所以不采取措施,按文物原貌保存。目前,北盤江馬馬崖庫區(qū)文物鋼桁橋整體提升籌備工作正有序進行。馬馬崖電站庫區(qū)即將成為既光照湖又一高峽平湖景區(qū),盤江鐵橋將成為新的旅游景點,繼續(xù)承載起文物古跡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陳亞林 攝影報道)
![](/images/ldqxn_wx.jpg)